close

催眠術簡史 (3) 巴黎學派與南錫學派


在19世紀末,法國催眠學派發生了一場有關催眠的激烈辯論,主要由巴黎學派和南錫學派所主導。


巴黎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神經學家沙可Jean-Martin Charcot,他認為催眠是一種精神疾病,並且認為催眠狀態表現為三種不同的狀態,包括嗜眠狀態、僵直性昏迷和放鬆睡眠階段。


相對地,南錫學派則繼承了佈雷德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的觀點,認為催眠狀態的基礎主要視為「暗示」,而非「精神病態」。南錫學派的代表人物伯恩海姆Hippolyte Bernheim認為,催眠狀態是由「暗示」所引起的生理刺激與反應所形成的,與「病理」是無關的。他定義催眠是由於增加了「暗示感受性」的特殊心理情境所引起的。


在這次的爭論中,最終南錫學派取得了勝利。他們證明了催眠是每一個人都可能產生,且催眠的過程與暗示有著直接的關係。因此,南錫學派的理論對現代心理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,並成為了現代催眠治療的基礎之一。

IMG_6977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宇宙夢想家 的頭像
    宇宙夢想家

    宇宙夢想家的部落格

    宇宙夢想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